消化疾病 慢性胃炎宜脾胃同治

内科疾病 adminlele 2年前 (2022-05-30) 31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借助现代检测方法辨证施治

  借助现代检测方法如电子镜、钡餐摄片等以协助诊断,并根据检测结果,选加专效药物以增强疗效。如消化道溃疡酸过多者,则加海螵蛸、瓦楞子、珍珠末;胆汁反流者,则加柴胡、郁金、枳实、川楝子;有幽门螺杆菌者,则加黄连、蒲公英、金银花之属;电子镜下见糜烂,则加丹参、田七、蒲公英。

  养降泄治疗慢性浅表性

  “宜降则和”,胃为阳土,胃阴虚则易生内热,故应在甘寒濡润之中,稍佐微苦清泄之品,以遂其通降之性。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应以《千金方》温胆汤为基础,自拟安胃温胆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药虽平淡,收效甚宏。方药为茯苓15g,半夏12g,枳实15g,竹茹15g,橘红5g,沉香5g,乌药15g,百合15g,太子参15g,白芍15g,甘草5g。方中取太子参、白芍、百合、甘草甘凉柔润以养胃阴;橘红、半夏微辛之通降,竹茹、枳实微寒之清泄,再合用沉香、乌药理气调中,则甘柔中清补而不腻滞,实为良法。阴亏明显者去乌药加沙参、麦冬;内热明显者加蒲公英、黄连、金银花之清化而远苦燥;兼见脘腹胀满改枳实为枳壳,加厚朴、羊草结以增强行气消胀之功;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者,加延胡、郁金、木香行气止痛;纳呆食滞者,加鸡内金、麦芽消食开胃。

  建中益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迁延日久不愈发展而成,具有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的特点。临床上以胃脘部胀痛或隐痛、纳后尤甚、嗳气、纳差、神疲乏力为主要症状,主要病理改变是胃黏膜变薄、腺体萎缩、胃黏膜失去了正常色泽变为灰白色。属胃脘痛、痞证等范畴。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关系密切。提出应以建中益脾为治法,脾贵运而不在补,益气以健脾为先,不宜选用海螵蛸、瓦楞子之品, 宜用小建中汤。面色不华加黄芪、当归;胃痛明显加田七、丹参、延胡、沉香、党参。此方建中益脾,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与适应能力,调节、健全消化机能,有助于黏膜的新陈代谢与黏膜病变的恢复。

  疏肝和胃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上腹持续性烧灼痛,餐后疼痛加重,少数病人可表现为胸骨后痛,或胃部不消化感觉。胆汁性呕吐是其特征性表现,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多在晚间或半夜时发生,反流性疾病属吞酸、呕吐、嘈杂、噎嗝、胃痞、胃痛、梅核气、食管瘅等范畴。其病因多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胆热犯胃等。治胃病应不忘疏肝,脏腑生克中最常见的是肝木克土,故《临证指南》专辟“木乘土” 一门。反流性胃炎患者,每有胁痛、肠鸣、呕恶、气撑至咽、心烦易怒、脉弦等症,均是肝木横逆克土之象,此时治胃勿忘疏肝,于治脾胃方中加入四逆散。并认为柴胡不与葛根、升麻为伍,升提之性极微。如徐灵胎云其“能于顽土中疏理结气”。同时要善用川楝子与麦芽,川楝子既可佐柴胡疏肝,且其性下行。麦芽既可伐肝,又能化滞,与四逆散同用,相得益彰。选方用药:柴胡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郁金15g,白术15g,枳实15g,厚朴10g,甘草5g, 麦芽20g。方中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从肝而治;白术、枳实、厚朴、理气解郁,宽中消痞,且枳实与白术相配,增强行气消痞之力;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之功。

  治胃病不忘调畅情志

  脾胃功能与情志活动有着特殊的联系。先贤对此认识颇深。张景岳曰:“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证,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内经》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脾主思”等论述。提示在临床中更应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情感状态反应进行谨慎询问和体察,以助对疾病的诊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思虑损伤心脾”理论一致。刘石坚主任始终以人为本,时时注意病人的心理因素,方药常用浮小麦、百合、郁金、春砂仁等行气解郁、养心安神之品。

  注重食疗调养脾胃

  护养胃气是食物养身的重要手段。《遵生八笺》提出了“美饮食,养胃气”的食养原则。食物与药物一样,本身具有性味的偏盛,即食性。食性也分四气五味。对于胃病患者,如果能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可提高疗效。若药食相忤,寒温失当,五味过偏就可影响药物疗效,甚至病情恶化。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用猴头菇或雪耳煲汤食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建议常用北芪党参百合煲汤食疗;消化性溃疡患者, 食疗可用椰子炖猪肚或花胶炖瘦肉;无胃酸偏多者,宜用新鲜谷麦芽煲鸭胃。并嘱慢性胃炎患者忌食米粉、发酵食物、苹果、菠萝、香蕉、柚子、柿子、芹菜、西兰花、芥兰、竹笋、酸菜、芋头、土豆、红薯、花生、萝卜、冷冻食物、有气饮料、酒、浓茶、粽子等食物。通过食疗,巩固疗效。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