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杂病 《伤寒论》阳明“潮热”辨析

内科疾病 adminlele 2年前 (2022-06-01) 83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潮热即有汗而发热,并非定时发热或定时增高。理由如下:

  1.潮除指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外,还有湿的意思,即潮湿。如我们常说的“衣服潮”、“被子潮”等,与海水涨落无关。《字汇·水部》:“潮者,地之喘息也,随月消长,早曰潮,晚曰汐”。根据《字汇》,发热见于傍晚之时,应叫汐热。

  2.潮热后再注明发作有时,可见潮热不是定时发热的意思,不然此条就犯了“凯旋归来”这样的错误。212条“日晡所发潮热”,日晡所是时间,发潮热是症状。

  3.观《伤寒论》原文,提及“潮热”的条文共计10条。

  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

  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往往有汗,如:“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条)。

  可知,汗出是阳明病的常见症状,潮热也就是汗出而热,是与太阳病麻黄汤证的无汗而热相对应。对于发热一证,仲景多分自觉证和他觉证,一般多配合触诊,用手摸患者的腹背或手足,干燥者即为无汗,潮湿者即为有汗,对于小儿或神志不清的老人,此法就显得比问诊更重要。220条“但发潮热,手足濈然汗出”,是阳明病的热型。临床小儿里实发热就是这种热型。

  4.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常人的体温,早晨最低,后逐渐上升,至午后达最高峰。发热的患者,午后体温上升这一现象,是共性现象,不足以作为阳明病的辨证要点。

  5.在《伤寒论》中,潮热多与谵语并见,为承气汤的适应证,热病发展到神志不清,已是危机关头,自应当机立断,速战速决,稍有迟疑,必变证蜂起。若如《伤寒论讲义》所释,潮热如潮水定时升高,那至少要观察两三天以上,不然怎么会知道是定时发热呢?用药如用兵,疾病已发展到谵语的程度,还有这样的机会吗?

  潮热,古人多解释为如潮水之定时而发,实乃望文生义。汗出而发热不退,潮当潮湿解。与太阳病伤寒“干热”对言,与白虎汤之“发热,汗出”相鉴别。桂枝汤证的发热汗出,热度不高,为翕翕发热;承气汤证的发热汗出,热度极高,为蒸蒸发热。表证发热,汗出身凉,里证发热,汗出不解。中医文献的解析必须符合临床实际,不可为解析而解析。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