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中医闻诊之嗅气味-大便

中医诊断 adminlele 3年前 (2022-04-12) 106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大便的形成,是由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与肝的疏泄,然后下降于小肠,在小肠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其中的浊者成为渣滓进入大肠,经大肠的燥化和传导作用,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而为粪便。如《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说:“水谷入胃,其浊者为渣滓,下出幽门,达大小肠而为粪,以出于谷道……”正常粪便中因含有蛋白质分解产物一-靛基质及粪臭素等而有臭味,一般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若临床粪便出现有过度及特殊的臭味,则为病态。

  ①大便恶臭

  【闻诊】大便恶臭,常伴有腹痛、脉数等。

  【临床意义】此为大肠湿热下注所致或为阿米巴痢疾。常由外感湿热或暑湿内蕴日久,湿热下迫大肠而致。

  【治法】大肠湿热下注者,治宜清泻大肠湿热,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阿米巴痢疾者,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②大便腥臭

  【闻诊】大便泄泻,其气腥臭。

  【临床意义】此有虚实之分,虚证多为脾胃虚寒而致,常为久病损伤脾胃之阳或素体脾胃阳虚所致;实证常为寒湿困脾所致,多由外感寒湿,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寒湿内生,脾阳受困所为。

  【治法】脾胃虚寒者,治宜温阳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汤;寒湿困脾者,治宜利湿怯寒,方用蕾香正气散加减。

  ③大便秽臭

  【闻诊】大便酸腐秽臭,或如败卵。

  【临床意义】多为食积日久化热,脾胃受损的食滞证,常为食物不洁或饮食不节所致。

  【治法】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

  ④大便馊

  【闻诊】大便不爽,其味酸馊。

  【临床意义】此为食积的早期,尚未化热,多为饮食不节或食物不洁所致。

  【治法】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