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中医脉像之芤脉

中医诊断 adminlele 2年前 (2022-04-12) 157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芤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像,它是浮、大、中空、无力的几种条件的综合体,芤脉与虚脉不同的是它的无力更多表现在“中”,而两边(实际是反应“外”)却相对的有一定力度,不过较正常脉的力度仍是不足的亡与虚脉的虚软无力,豁然浮大表里皆不足不同。

这是由于芤脉是在失血的情况下出现血脉的内容(血液减少)而在指压切脉的情况下,脉管受压后因为物理和力学上的原因,就形成两侧相对明显而中间空软的感觉。既所谓“有边无中”。葱古作蒽,一作芤,所以芤就是蒽,古人用葱管来形存脉管的形状和性质,这个说法一直在沿用。总之,芤脉是无力的脉,但它又有表里不一的特点,里是绝对的空软,表是相对的有力,故尔何来又有中空外实如《脉经》之说,这个外实亦是比较而言,绝到不了实脉的程度,周学海氏有外有一层硬皮之说,亦是这个意思。所谓实,硬度都还到不了正常脉的表面力度。不过形容表里不一说明有中空特点的大面无力的脉像。

《内经》没有芤脉,仲景始有“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及“脉浮而紧,按之不芤”等,可证芤脉已用于临床辨证,至于芤的脉形,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这里的“弱”是无力的意思,不是《脉经》以来的沉细无力为弱的弱脉。根据这一段的描述很明显是芤脉,但芤脉与无根是在脉形脉势上有区别的,一般急性失血脉不一定是无根之像,但如果在芤脉的情况下,再加上无根当然是死证了。《脉经》对芤脉作了标准的解释:“芤脉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日手下无,两旁有”。两说的意思是一样的,成为芤脉经典的解释。其后历代诸家之说均从此出。如《千金翼方》:“按之无,举之来,两傍实而中央空名曰芤”。宋·曾慥《类说》引《徐氏脉诀》(原书已佚)名见《中国医籍考》说:“按之即无,举之来至,旁实中空者,曰芤”。朱肽《括人书》说:“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崔氏脉诀》说:“浮而无力,是名芤脉”。芤脉何似,绝类葱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李东垣的批注说:“芤音抠,诀云按之即无,举之即有,两边实,中央空者,名曰芤”。《诊家枢要》说:“浮大而软,寻之中空旁实,旁有中无,诊在浮举重按之间”。

古人说的中空应该是一种空软的感觉,滑氏添出旁有中无,就是中间完全没有了,适成“痴人说梦”。在实践中并非如此,后人再执此以求,于是芤脉渐不明于世。但《诊家枢要》的解释原则上与《脉经》还是一致的。《外科精义》说:“芤脉之诊,似浮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诀指掌》说:“芤者中空傍实,如按慈葱”。《医经小学》说:“芤脉中空两噼居”。《太素脉秘诀》说:“中软傍实,按无举有”。虽然语不及浮大,但形象的描述还是对的。《濒湖脉学》之说引《脉经》并参以其他成说,要言不烦,且无所失。他说:“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中空外实,状类慈葱”。吴昆《脉语》说:“芤,脉来形大如葱,接之中央空,两边实,曰芤”。《景岳全书》说:“浮大中空,按如葱管”。此后诸家如《医学真传》、《脉法统宗》、《三指禅》、《诊家直诀》、《医学探骊》、《脉如》、《医述》等直至《中国医学大辞典》,都主此说,《中医脉学研究》亦说:“芤脉应指还有力(相对的),所以古人形容它像葱管亦就是有边无中。所以说中央空,两边实的说法是正确的经典的,是经过长时期历史考验而被承认的。与此不同的是在明清之际出现了对中空的另一种解释,那便是浮沉有中取无。

例如《通雅·脉考》说:“芤如葱管,浮沉可见,中候则无”。《脉诀汇辨》说:“芤乃单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后来黄元御的《脉理求真》更凿凿以言之,他说:“芤则如指著葱,浮取得上面之葱皮却显弦大,中取减小空中,按之叉著下面葱皮而有根据:”这看起来像是很认真很实际,但实则穿凿附会到根点了。第一按脉不是直接接触脉管而是隔着皮肤和皮肤下组织间接触及,不是手里拿着根葱,二是诊脉是按脉的跳动,如果脉不跳动什么亦摸不到,别说葱管了,别说葱管的下面那一面的葱皮了。浮沉有中取无的脉在物理上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因为中取无时就将脉搏压住了,血液可能流动,但其力已不足以波动了,所以就不跳动了,中取已经如此再重按沉取它反而跳动起来了,岂非咄咄怪事!日本人丹渡元简说他父亲终生没有见到过芤脉,大概就是指这种所谓芤脉,因为它不可能存在,所以使人终生不一遇,提出这种说法的人亦是全凭想象,而黄元御更是惯于“师心自用”大言欺人的。

脉学是一种诊疗技术,尤其是脉形要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切实的指标,卖弄聪明是没有用的。其他如《诊家正眼》、《四诊抉微》、《医宗金鉴》、《洄溪脉学》、《医碥》、《医醇剩义》等书亦主是说,均属未加思考以讹传讹。

《脉诀》对芤脉的解释亦有错误,但影响不太大,面且得到纠正。《脉诀》说:“芤者阳也。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曰芤”。将两边改成两头当然是不对的,《察病指南》引用了《脉诀》说,但又引《脉经》等说以致内容混淆矛盾。说:“指下哥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其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喻似指按芤草叶,芤叶即葱类,中心空虚,故名曰芤也”。《脉诀刊误》对《脉诀》作了分析批判说;“《脉经》曰芤脉,其像两边似有,中间全无,今《脉诀》乃日,两头则有,中间全无,则误矣,夫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口不至关为阳绝,若两头似有,中间全无则是阴阳绝脉也,安得为芤脉乎?!”“芤脉先举指时浮大而软,因按而中空。今《脉诀》言指下寻之非也。仲景曰:‘脉浮而紧,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是指于按上以见芤脉,寻者在浮举沉按之间耳”。李时珍亦说:“《脉诀》言,两头有,中间无是脉断截矣”。王士亨亦有中断之说当然亦是错的。《寿世保元》、《沈氏尊生书》只提出浮而无力,而不及中空边实等根本不能说是芤脉。《诊宗三昧》提出有弦的条件,将相对力度说得太过,芤是无力的脉,虽外表相对有力亦不如正常脉的力度,更不能出现弦像,如有弦像则是革脉,而非单纯芤脉,这在仲景早有明训历代亦无异议,故弦的条件是混淆了芤革的界限,无疑是错误的。芤脉自《脉经》提出脉形指标以来,除《脉诀》有明显错误后被批判澄清以外,历代并无异议。但自明清之际起,部分医家有“浮沉有中取无”之误说,形成一定的干扰,这是芤脉形中的一个大问题,应当辨明,其他小的误说,如兼弦等影响不大亦易于识别。

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订芤脉的传统形式的脉像指标为:

1、芤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像。

2、芤脉综合了浮、大、软、中空边有的几种条件形成的。

3、自仲景、叔和以来常以葱管形容芤脉,这对芤脉的说明和理解有较大意义,是古人客观化说明的好的例子之一。

4、芤脉可以与其他脉像结合而构成另外一种脉像如芤弦相合为革脉,亦可以与确关脉像构成兼脉如芤数,芤缓等。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